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植物基因信息 > 晒晒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

晒晒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

从反对本质来看,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争议,并非简单的科学问题和对生物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分歧,而是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宗教、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而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他们的目的更是错综复杂。

解释转基因真相,先要介绍国家的态度。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2008年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中国将投入200亿元作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2008年9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专访。美国《科学》杂志(周刊)和英国《自然》杂志(周刊),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份学术期刊,分别有130年、140年历史。美国《科学》杂志现任主编布鲁斯·艾伯茨是著名生物化学家,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艾伯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介绍中国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不仅减少了棉花杀虫剂的使用,而且也减少了附近其他农作物杀虫剂的用量。”

温家宝:“在10年前没有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时候,棉铃虫泡在农药里都死不掉。自从我们实施了棉花转基因工程后,棉花不仅抗虫害能力增强,而且产量也提高了。因此,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

艾伯茨:“我祝贺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您知道,转基因作物在欧洲遭到强烈抵制,从而影响这一重要技术在非洲广泛应用。”

温家宝:“不要把转基因这种科学同贸易壁垒联系在一起,那就会阻挡科学的发展。”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发放了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解释转基因真相,先要弄清什么是转基因?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就是将一种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使其表现出原来没有的优良性状。将这种生物作为食品,就叫转基因食品。

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批准种植24种转基因品种,面积达20亿亩,主要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其中美国9亿多亩,巴西3亿多亩,阿根廷3亿多亩,印度1亿多亩,中国5000多万亩,巴拉圭 3000多万亩,南非3000多万亩。(延伸阅读: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在中国,哪些人反对转基因?

一是绿色和平组织。这是一个非政府的国际性的民间组织,以环保为使命。其使命高尚,但言行极端,往往夸大事实,耸人听闻,以影响公众。

二是环保主义者。现在人人关心环保,但是每个人的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千差万别,如果知识不足而理念昂奋甚至上升为主义,就会把转基因当做污染和危害。一些科学家也是环保主义者,他们反对转基因,或出于科学认识,或出于科学争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个人情绪,或出于争名成名。

三是不懂生物学知识的人。政府支持转基因,却只做不说;主流科学家支持转基因,说得也不多;媒体不懂科学,但标榜以客观报道,反对转基因的声浪高,媒体便成为传声筒,网络媒体尤其如此。不懂生物学知识的人,包括那些有文化而不懂生物学的人,长期耳闻目睹反对转基因的言论,自然就成了转基因的反对者。

四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和“文革”左派遗民。他们把转基因视为美帝国主义的科学侵略、经济侵略。

关于转基因,在社会上、在网络上,争论越来越激烈。总体来看,反对转基因的人数和声音,压倒支持转基因的人数和声音。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因为:一、绝大部分人不懂转基因,但是大家长期以来养成了读书相信书、读报相信报、看电视相信电视、听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的习惯,在当今网络时代,这个习惯使大家看到网上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二、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气功热、10年的养生热,培养了一大批向往古代原始有机生活的人们,他们对熟知的农药、化肥尚且极力反对,那么对未知的被妖魔化的转基因当然更要反对;三、气功热有真科学家支持、养生热有伪专家忽悠,而媒体推波助澜,所以就热了起来,那么反对转基因呢?也有真科学家带头,又有互联网可以利用,自然也会形成浪潮。

转基因是尖端生物科学,正在发展之中,在科学界引起争论是必然的。一部科学史其实就是一部科学争论史,所有的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都经过争论,越是尖端领域越是争论激烈,我们熟知的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都曾经深陷争论的漩涡。不过,以前的科学争论,都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而现在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扩大到全民争论,因为有了互联网,互联网给每个人都准备了发言席。

争论是好事,理不辩不明,遗憾的是,主流科学家、主流媒体的声音太小了。

作者:杨青平

发表评论

最新发布

访客留言

网站导航

按月检索

农业学人王海波的微博 种业大数据平台 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