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94年,王海波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毕业,重新回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协助魏建昆院长、范云六研究员组织申报了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培育重大专项,为全院训练了第一批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人员。该年底,与农业物理生理生化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主任马民强协商以同位素室为基础合作建立“植物基因工程中心”。

1995年,从河北省科委获得第一个研究课题:适于分子标记选种的小麦快速育种技术研究,资助强度6万元(博士资金资项目)。

1996年,在院计财处长翟利顺陪同下,王海波到省财政厅向齐守印副厅长介绍转基因工作的重要性,获得120万元的条件建设支持。为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改建后的实验室更名为:植物转基因中心。

1997年,研制出一种适于小麦细胞培养的新型培养基—HBW培养基。研制出适于小麦植株快速发育的HEB营养土。

1998年,研制出一种适于小麦幼胚直接成苗的PM培养基。建立冬小麦高效春化技术。确立冬小麦植株快速发育的光温湿控制技术参数。首次证明利用特殊原子变构可诱发DNA复制错配的构想。建立“一年多代的植物快速育种技术”(ZL 99100489.2)。

1999年,建立冬小麦一年五代物快速回交育种技术体系。设计“分段承接式软管灌溉装置”(ZL 99 2 03675.5)

2000年5月17日,“适于分子标记选种的小麦快速育种技术研究”通过同行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李振声院士,副主任:庄巧生院士、范云六院士,秘书长:张爱民教授。鉴定委员会将成果定名为:冬小麦一年五代快速培育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抗白粉病等优异基因的转育。王海波主任参加XI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ed Biology(Dijon, France, 6-8th September, 2000),在大会上做了题为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of herbicide resistant transgenic wheat的报告。

2001年,“冬小麦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及快速育种技术平台建立”课题获国家863计划资助。建立简易区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纯合与杂合个体的分子鉴定技术。“冬小麦一年五代快速培育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抗白粉病等优异基因的转育”获河北省技术技术奖(发明)一等奖。

2002年,“优质抗病小麦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获国家863计划资助。 “利用DNA中的特殊原子诱发基因向多样性衍变”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003年,建立“一种通过分割处理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的技术”(ZL 03143289.1)。

2004年,

2005年,建立“一种利用原子变构衍生DNA序列多样性的方法”(ZL 200510048240.X)

2006年,

2007年,

2008年,参加中国农科院主持的“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主持的“营养高效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国家转基因专项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主持的973项目。利用冬小麦快速育种技术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金禾9123通过国家审定。

2009年,5月接待英国著名科学家Mike Gale博士和澳大利亚著名科学家刘春吉博士。“主要农作物新型简易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建立”获得国家转基因专项重点项目资助。

(资料截止日期:2009年11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