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转基因着眼结构谈三农
王海波委员就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转基因安全”和“三农”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的提问。
科学拒绝炒作
国家设立转基因重大专项研究,我理解这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支持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转基因安全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而且是世界性的,但仔细斟酌,你会发现,往往是一群不太熟悉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在作各种评论、议论、推论、猜测,甚至是设想。转基因是专业性很强的,如果不深刻理解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转基因、转入的基因怎样发挥作用等问题,仅凭一些简单的常识,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转基因安全争议为什么这么热?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一是转基因食品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会引起很多人关注。另外,转基因生物和环境、生态也联系在一起,当然也会引起人们关心。二是由于近二十多年来人们对科学技术“双刃剑”的作用有了很多反思,目前对新事物正处于一个容易起疑心的时期。三是转基因是高技术,是生物产业的核心,这自然会引起各种力量和势力的参与,当经济利益因素夹杂得过多时,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运做和炒作。当然,在转基因安全问题的讨论中,主占流的还是出于对人类的关心才提出疑问的。但也不乏有些人为了名利故意炒作。
发展转基因的目的,从小处讲是为了让品种改良工作能够更广泛、更精准地利用基因资源,从大处讲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着的发展需求。但无论是从正面还是负面,把转基因说得神乎其神是不科学的。转基因技术是对常规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可以很丰富,但现实操作的结果可能很一般。目前,人们只是在利用一种细菌蛋白基因控制鳞翅目害虫和利用分解除草剂的蛋白基因培育抗除草剂作物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的基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作用大。因此,转基因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设立转基因专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一直在重演着两个故事:一个是坐井观天的故事,一个是盲人摸象的故事。金银盾的争论,是比较容易最后形成统一意见的,因为争论者站在同一水平上,只要把盾牌一翻即可知道两面的事情。而当井底下的生物和井外的生物争论井大还是天大时,如果井底的生物不爬到井外来,二者不站到相同的水平,是永远不可能形成共识的。同样,用手当眼去摸象的人,即使变换了多种角度也是难以达到用眼看的效果的。这并不是说谁水平低,而是说当不了解基因的作用原理和转基因的道理,没有相应的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时,就犹如站在井底无法正确判断天,就犹如用手和眼比哪一个更能了解大象。科学家应该站得高些,否则他们就不是科学家了。当然科学家也是站在井里的,只不过他们的井是一个更大的井。他们也常常像盲人那样摸象,只不过是不同层次的摸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科学家必须做令人信任的人,除了有科学素养外,还要有人文精神,只要人们相信你了,你做的事才能使人放心。总之,转基因问题是个科学问题,科学的问题需要用理智来对待,不能用感情冲动来阻碍科学的发展。
不过,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问题的争论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方面,而是反映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须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首先需要形成社会信任机制。而形成这种信任机制,我们的社会要有个共同的准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善意出发,一切为了人类,一切为了可持续发展,一切都要往好的方面努力。在这样的共同原则下,大家要用包容的心、探索的心对待一切事物,就不再会出现类似转基因争论这样的炒作。
“三农”问题不是“三农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对支撑和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业的补贴是明智而正确的。但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靠增加资金投入和补贴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战略上加以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把“三农”问题混同于“三农的”问题。实际上,“三农”问题反映的是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理念、发展策略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农业作为一种基础产业,不可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当有很多的人拥挤在传统农业领域时,当然就会出“三农”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传统的农民比重过大。只有把过多的农民转移出农业时,“三农”问题才能解决好。所以,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于农民从事的、高效益的新兴产业。这可以是开拓工业化的新产业,也可以是从农业中衍生的新产业。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入手,必须从转移农民的角度或从农业领域里大力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三个标准:一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二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三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温总理还就如何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三条科学依据: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内涵,是指导我们解决中国特色复杂问题的重要理念和策略。
开创新产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分流农民;其次,要消化大量的下岗职工;最后,要逐渐替代那些落后、不可持续的产业。在新的产业理念和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并不一定就是“工业”强于“农业”、“城市”强于“农村”,应该站到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解决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问题的高度来考虑。我们的城乡统筹战略也应考虑到这一层。我们只要衍生出了一系列高效益、有发展前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产业,我国的经济结构就会好,“三农”问题也就逐渐自然消失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静/采访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