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标签为 "分子标记"的文章

作物育种科学技术的进展

植物育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农作物物种的驯化,作物驯化和选择育种的历史超过了10000年。人类从众多的个体中,把可能由于突变或者重组而表现非凡的个体识别并选留下来,然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繁殖他们最喜爱的类型。最后成为农家地方品种。但驯化之后,作物的改良非常缓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17世纪和18世纪处于启蒙运动的欧洲,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刺激提高作物产量的渴望,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有用植物,但是植物改良超前于遗传学发展,此时兴起的植物学,授粉、杂交以及杂种优势现象的阐述对系统育种作出了贡献。但是直到达尔文和孟德尔学说的问世,才引发了过去100多年作物遗传育种的大发展。

为什么说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还不够?

本文要阐述什么是分子标记育种,为什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还不够,以及为什么下一代植物育种技术也同样重要。

基因育种找回失去的美味

育种专家创造出了满足现代化农业需求的作物,却让超市里的水果和蔬菜变得寡淡无味、缺乏营养。基因工程的改良作物,会把饱受争议的转基因成分推上农产品货架。现在,科学家更倾向于利用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改良作物,该技术把传统育种与DNA快速分析结合起来,并且不会引入转基因成分。过去,公立大学的植物育种专家会把改良后的作物赠与农民。现在,他们不得不将把种子交给大型私营公司,为其注册许可证。然而很多人认为,那些大型私营公司的势力已经大得过了头。

育种未来方向是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常规育种方法存在遗传变异、基因组杂交等局限性,就原理而言,这些局限性可以通过遗传工程方法(如重组DNA)来克服。利用这些方法,能够克隆具有确定作用的基因,并以快速而高度专化的方式把它们导入不同的物种中。因此,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变成了有用的等位基因的来源,避免了整个基因组的混合。目前,遗传工程应用的基本限制似乎是公众对遗传修饰生物的接受,这些遗传修饰的生物由基因克隆和转化方法获得。

中国完成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

由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研究成果,“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11月14日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这是首次全由中国科学家在大豆的故乡——中国完成的一项大型大豆基因组课题,突破了先进国家在大豆高端研究的垄断,亦是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紧密合作获得显著科研突破的典范。

中国植物分子育种由“经验育种”逐步跨入“精确育种”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韩士德 在国家“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植物分子育种取得长足进步,已建立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并正由传统的“经验育种”逐步跨入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这是记者从16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了解到的。

网站导航

按月检索

农业学人王海波的微博 种业大数据平台 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