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发展的省悟
关于农业发展的省悟:农业技术创新,不能光关注育种、栽培、植保,还应关注耕作。说穿了,育种、栽培、植保虽然很重要,但依然是战术性技术,而耕作则是战略性技术。化肥、农药越用使用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严重超釆,与我们忽视耕作有关。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农业误入的歧途。
关于农业发展的省悟:农业技术创新,不能光关注育种、栽培、植保,还应关注耕作。说穿了,育种、栽培、植保虽然很重要,但依然是战术性技术,而耕作则是战略性技术。化肥、农药越用使用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严重超釆,与我们忽视耕作有关。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农业误入的歧途。
近十年来我国小麦连年丰收,除有利的政策措施、气候因素和改进栽培技术外,新品种在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产麦区普遍实现了1~2次品种更换。小麦育种的主要进展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育成并推广了一批高产稳产广适性品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山东的济麦22和河南的矮抗58,前者不仅实现了高产潜力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将高产与抗倒伏、抗逆、抗病性及水肥高效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性特别广,连续6年为黄淮北片第一大品种;矮抗58的最大特点是矮秆抗倒伏,抗病性好,在播量普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过出现倒伏,特别适应目前的简易机械栽培,近几年一直是黄淮南片的第一大品种。除此之外,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周麦22、西农979、郑麦9023、郑麦366和山农20等,中麦175则是水旱兼用型高产广适新品种,已成为北部冬麦区水地和黄淮旱地的主栽品种。二是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始用于品质和抗病性品种培育,其中中麦996等已通过审定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育成的高产广适品种中麦155已大面积推广;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和分子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把不育和矮秆两个基因紧密连锁在一起的“矮败小麦”正在育种中应用。
植物育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农作物物种的驯化,作物驯化和选择育种的历史超过了10000年。人类从众多的个体中,把可能由于突变或者重组而表现非凡的个体识别并选留下来,然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繁殖他们最喜爱的类型。最后成为农家地方品种。但驯化之后,作物的改良非常缓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17世纪和18世纪处于启蒙运动的欧洲,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刺激提高作物产量的渴望,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有用植物,但是植物改良超前于遗传学发展,此时兴起的植物学,授粉、杂交以及杂种优势现象的阐述对系统育种作出了贡献。但是直到达尔文和孟德尔学说的问世,才引发了过去100多年作物遗传育种的大发展。
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科研分工日益细化,应对重大科技的挑战,单靠一项技术、一个学科单打独斗已难奏效;不同系统、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专家,应该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农科院的成功做法,启示我们要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去组织科研,打破学科、部门、课题组界限、相互协同,形成“多因一效”的良好局面。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人工合成胰岛素到杂交水稻等,都证明了科研大协作争取“多因一效”的意义。
现在玉米已取代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玉米处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采访中欣喜地了解到,近几年来,经过多点鉴定,已筛选出了一批具有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综合特性优良的苗头组合,已参加国家和多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区域试验,这些组合必将在未来我国的玉米生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这些组合就是来自于双单倍体育种。
由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开展的“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评活动在京揭晓,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等10人获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殊荣。